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美女美女大片黄a大片,国产亚洲精品免费视频播放,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麻

行業動態

城市防雷:準備好了嗎?

作者:【六盤水市防雷】 時間:2014/1/6 17:23:50 瀏覽:
       雷電看上去很美,但卻威脅著城市的安全。
  ●城市日益密布的計算機網絡、通信設備、地鐵、電纜等設施,正在成為雷電襲擊的主要對象,要建設一個安全的城市,面對雷電災害,必須防患于未然
  ●只要掌握雷電的活動規律,輔以必要的技術手段和措施,雷電災害是可以得到有效防范并減少損失的
  ●城市防雷不僅僅是氣象部門的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由中國氣象局和中國氣象學會舉辦的“2005防雷技術與設備展”及“2005中國國際防雷論壇”上周在上海舉行,城市防雷已經成為城市建設發展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雷電是發生在大氣層中的一種聲、光、電混合現象,全球每天約發生800萬次閃電,平均每分鐘有2000個地區遭遇雷暴。根據論壇發布的資料,我國雷暴活動十分頻繁,全國有21個省會城市年平均雷暴日都在50天以上。我國每年因雷擊造成人員傷亡達3000至4000人,財產損失在50億到100億元。
  作為大城市,上海年平均雷暴日也近50天。最近幾年,雷電災害給上海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每年都在2億元以上,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從這些情況看,防范雷電災害,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課題。
  城市中的隱患:電子時代雷電危害更甚
  2002年夏,一列行駛到龍陽路站附近的地鐵列車被雷暴擊中,致使上海地鐵2號線部分停運20分鐘。今年8月7日、8月16日,上海青浦消防隊119火警報警中心兩次遭雷擊,造成設備損壞。
  據防雷專家介紹,城市供電系統、計算機網絡、程控電話網和有線電視網,都是靠集成電路芯片運行的,芯片正常運作時電壓在5伏至12伏之間,網絡操作人員必須消除身上的靜電才能入室操作。如果沒有完善的防雷系統,1公里之外打雷,這些弱電系統就會感應到浪涌電流,遭到感應雷擊。
  城市日益密布的計算機信息、通信、地鐵、電力等網絡,正在成為雷電襲擊的主要對象,城市防雷系統應加強對此類雷擊災害的預防。從事高電壓技術和雷電保護研究的高級工程師劉繼說:“過去人們都說雷電是天上的事情,我們在地上,管不著。現在技術成熟了,我們不但要管,而且必須管好。”
  另一方面,城市防雷措施的落實卻并不樂觀。根據上海市防雷中心2004年的全市檢查報告,目前上海新建樓房未加裝防雷感應設施的超過50%,特別是有電梯的大樓,如果沒有防范措施,遭遇雷擊,電梯就可能失控。一些單位雖然加裝了設施,但日常檢測維修不足,隱患較大。
  另據南京市防雷中心的調查顯示,南京8成新建項目的防雷設施未送審。
  風云難測,雷電無情。要建設一個安全的城市,面對雷電災害,必須防患于未然。
  城市如何防雷:技術先行,重在預防
  防雷專家王德言在此次論壇的論文中寫道:“就防雷產業而言,歐美起步最早、規模最大,亞洲相對滯后,中國要更晚些。”我國防雷減災能力和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
  上海的城市防雷建設在全國處于領先位置,目前使用的閃電定位系統是從芬蘭引進的。在防雷技術展上,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說:“我們在技術上需要進一步探索,因為有些雷電形成的機理、致災的機理,現在還不是很清楚。這些問題不解決,單方面的設備技術研究是不夠的,產品也很難再提高。”
  產品性能的提高依賴于技術發展,技術發展則需要大量的研究資金。目前,我國雷電研究經費的投入主要依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和中國科學院,相應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雷電物理和雷電應用基礎方面,雷電防護技術的研究投入較少,而且雷電應用與雷電防護兩方面的結合也較少。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只要掌握雷電的活動規律,輔以必要的技術手段和措施,雷電災害是可以得到有效防范并減少損失的。而且,在技術防護之外,人們的避雷擊意識和常識也很重要。比如,在電閃雷鳴的時候,市民應該留在室內,并關好門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員應躲入建筑物內;減少使用電話和手提電話;切勿游泳或從事其他水上運動,不宜進行室外球類運動;在空曠場地不宜打傘,不宜把羽毛球、高爾夫球棍等扛在肩上;不宜開摩托車、騎自行車等等。
  在談到城市如何防雷時,許小峰補充說:“除了單純的防護,更重要的是要把監測系統建好,能夠及時地預報,準確定位哪些地方是需要重點防護的地方,讓防雷工作有重點地開展。”
  據了解,中國氣象局在京津冀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建設的區域性閃電監測系統已經建成,這將對城市防雷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防雷如何取得實效:多管齊下,增強防范意識
  “《氣象法》頒布之前,防雷減災工作沒有一個明確歸口管理部門,防雷工程和產品市場一直處于無序狀態,防雷產品達不到質量要求,防雷工程建設也不規范,防雷裝置沒有安裝或安裝不合規范,即使安裝了也沒有定期檢測。”上海市防雷中心的蔡振新說,“我們曾經到一個大型國有企業檢測防雷設備,3個設備中就有2個不合格。”
  雖然《氣象法》明確了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對防雷減災工作的行業管理職能,但由于一些防雷產品技術要求不高,利潤空間較大,多頭管理的問題仍十分突出。防雷工程市場無序競爭嚴重,高層次防護技術人員的培訓也不足,防雷的社會管理任務越來越重。
  許小峰在看完防雷技術和設備展后說:“新技術和新設備的展出,值得我們去進一步研究探討。以展覽這種形式做防雷宣傳,對技術的推廣很有幫助,除了宣傳技術本身,還可以加強防雷知識的宣傳,讓大家提高防護減災的意識。”
  正如中國氣象局副局長鄭國光所說:“抓住雷電災害典型事例,大力宣傳防雷減災有關法律規章和科普知識,進一步提高公眾的防雷減災意識,擴大社會影響,進一步加強與各行各業的聯系和交流,凝聚和聯合社會各界力量,才能共同推進防雷減災工作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城市防雷,不僅僅是氣象部門的事,需要多方的配合。目前,很多城市對防雷的重視還不夠,防雷檢測的強制性也并沒有做到位,公眾對雷電知識的掌握也十分有限,這些都需要政府相關的管理規劃部門抓住城市防雷的源頭,從預報、防范、宣傳多方面入手,才能將雷電災害擋在城市之外,使城市更加安全。